闽江学院发展规划处关于做好2019年度
校级学科建设考核有关工作的通知
(2019)闽院发1号
有关学院:
根据《闽江学院关于印发2019年度二级单位考核工作方案的通知》(闽院人〔2019〕56号)的文件要求,现就做好2019年度校级学科建设考核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1.校级有关学科是指海洋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音乐与舞蹈学、外国语言文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各学科要高度重视年度建设考核工作,把考核作为总结工作、检验办学、推动发展的动力,保证各项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
2.各学科应认真对照学科申报书的内容,结合《闽江学院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要求,认真梳理本年度学科工作情况,从总体建设情况、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制度建设、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并形成校级学科建设年度报告书面文字材料(《校级学科建设年度报告提纲说明》详见附件1),填写《闽江学院校级学科主要建设指标》(详见附件2)。
3.数据统计时段为2019年1月1日至今。工作成效应尽可能量化,务必简明扼要、实事求是,确保数据准确性与真实性。成效应尽可能量化或以典型案例加以说明。重要成果可适当介绍,并阐述其对学科建设的意义所在。
4.格式:一级标题采用黑体三号字,二级标题采用楷体GB三号字,三级标题及正文采用仿宋三号字;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固定28磅。
5.请于12月25日(星期三)下午4:00前将经学科负责人、所在学院负责人签字,学院盖章的《校级学科建设年度报告》《闽江学院校级学科主要建设指标》书面材料送至行政楼C-302发展规划处,电子版发送至邮箱32659614@qq.com,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所属学科。联系人:张正金,电话0591—23538361。
6.我处将学科建设年度报告材料报有关专家评审,根据考核等次相应赋分。未按时间要求提交材料的本年度学科考核不得分。
附件:1.校级学科建设年度报告提纲说明
2.闽江学院校级学科主要建设指标
发展规划处
2019年12月18日
附件1 校级学科建设年度报告提纲说明 | ||
标题 | 篇幅(字) | 内涵说明 |
一、总体建设情况 | 500 |
|
(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
| 说明年度工作完成的总体情况(含资金到位及使用率情况) |
(二)学科内涵特色建设情况 |
| 学科方向建设情况;本学科在全校学科建设、转型发展中承担的任务完成情况,学科交叉融合情况,硕士点培养情况,以及年度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等 |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 3400 | 三级标题供各学科参考,根据实际可作微调,介绍完成上述目标的主要做法,重点介绍取得的重要成果或成效。 |
(一)人才培养与质量 | 1000 |
|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突出应用型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等进展。(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指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
2.教学团队与资源 |
| 各级教学团队培育或建设等;教学平台、课程建设和新编教材(案例)等 |
3.教育教学改革 |
| 基于OBE的教育模式改革举措,各级教学改革项目 |
4.专业认证 |
| 当年参加专业教育认证或按照专业认证进行专业建设情况 |
5.学生发展 |
| 学生就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如取得学术成果、学科竞赛奖励或参与创业项目等)情况 |
(二)师资队伍与水平 | 800 |
|
1.师德师风 |
| 师德师风建设举措 |
2.学科团队与梯队 |
| 队伍的数量及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海外经历等基本情况,领军人物及团队培育 |
3.师资引进 |
| 人才引进机制改革及引进各级各类人才成效 |
4.教师发展 |
| 支持教师职业发展(特别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举措,中青年优秀教师培育,教师校际、国际(境外)访学、进修、深造或交流等 |
(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 800 |
|
1.创新平台 |
| 已有的创新平台建设进展,新增创新平台 |
2.创新团队 |
| 各级创新团队培育或建设情况 |
3.科研立项 |
| 新增各级各类科研立项情况(纵横向)、到账情况 |
4.学术成果 |
| 新增论文(含SCI、EI、SSCI、CSSCI/CSCD等收录论文)、学术著作、发明专利等 |
5.学术获奖 |
| 新增各级各类学术奖励 |
6.学术交流 |
| 举办(承办)或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情况 |
7.产教融合与服务地方 |
| 突出产教融合、服务地方、校企合作,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四)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 | 400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加强面向福建、福州的特色研究,为打造福建文化品牌、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做出贡献 |
(五)对外交流与合作 | 400 |
|
1.与境内机构交流与合作 |
| 与国内大学、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合作 |
2.与国际(境外)机构交流与合作 |
| 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合作 |
3.学生交流(交换) |
| 交流(交换)生规模情况 |
4.国际(海外)教育 |
| 国际生(境外生)教育规模、层次情况 |
三、制度建设 | 600 |
|
(一)组织领导 |
| 坚持和加强党对学科建设的领导,健全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培育管理制度,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加强资源统筹与协调,面向服务需求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等 |
(二)考核评价机制 |
| 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建立符合学科定位、学科特色的自我考核与评价机制的情况,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教师考核及职称评聘、学术科研评价、学科评价方法机制以及自我调整机制等 |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 400 |
|
(一)存在问题 |
| 梳理存在的问题 |
(二)改进措施 |
| 对照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 |
附件2 闽江学院校级学科主要建设指标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具体指标 | 2018年值 | 2019年值 |
师资队伍 | 师资规模与结构 | 专任教师数(人) |
|
|
硕士生导师数(人) |
|
| ||
高级专业技术比例(%) |
|
| ||
研究生学历比例(%) |
|
| ||
博士比例(%) |
|
| ||
具有6个月以上海外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 |
|
| ||
双师型教师数(人) |
|
| ||
行业、企业专才数(人) |
|
| ||
师资质量 | 国家级人才(人) |
|
| |
省级人才(人) |
|
| ||
省部级教学团队(个) |
|
| ||
省部级科研团队(个) |
|
| ||
人才培养 | 专业建设 | 通过认证的专业数(个) |
|
|
应用型专业(群)(个) |
|
| ||
课程与教学 | 国家级精品开放在线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门) |
|
| |
省级精品开放在线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门) |
|
| ||
国家级规划教材/A类出版社出版教材/其他出版社出版教材 |
|
| ||
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项) |
|
| ||
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重大教学改革项目(项) |
|
| ||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篇) |
|
| ||
教师参加省级以上高校教师教学竞赛获奖(人次)/其中国家级获奖(人次) |
|
| ||
培养质量 | 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个) |
|
| |
学生国家级学科技能竞赛获奖(个) |
|
| ||
学生省级学科技能竞赛获奖(个) |
|
| ||
本学科已培养过的相关学科学术硕士毕业生数(人) |
|
| ||
本科生就业率 |
|
| ||
学生交流 | 送出交换(交流)生数(人) |
|
| |
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在校本科生数(人) |
|
| ||
来校境外学生(含短训生、台港澳侨学生)数(人) |
|
| ||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 科研项目与经费 |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项) |
|
|
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项) |
|
| ||
主持横向科研项目(项) |
|
| ||
主持国(境)外资助科研项目(项) |
|
| ||
师均科研经费(万元) |
|
| ||
科研成果与奖励 | 发表一区论文数(篇) |
|
| |
其他被SCI、EI、SSCI、CSSCI/CSCD收录论文(篇) |
|
| ||
学术专著(部) |
|
| ||
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项) |
|
| ||
国家级科技奖(项) |
|
| ||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比例(%) |
|
| ||
社会服务 | 授权专利与科技成果转化(项) |
|
| |
为行业或地方提供决策咨询服务(项) |
|
| ||
策划、举办或参加重要展演活动(场) |
|
|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主办或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次) |
|
|
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次) |
|
| ||
主办或承办其他学术会议(次) |
|
| ||
境内外合作 | 在开展的境内合作项目数(项) |
|
| |
在开展的国际(境外)合作项目数(项) |
|
| ||
支撑条件 | 支撑平台 | 省部级以上教学平台(个) |
|
|
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个) |
|
| ||
省部级以上学科建设项目 |
|
| ||
条件建设 | 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
|
| |
专业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
|
| ||
学科特色 | 学科排名 | 全国学科排名(名次) |
|
|